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掌控情绪的十二条准则(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你看,她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知足总比不满容易做到,也更利于健康。她看完了波丽安娜所有的书——我想大概有16本吧。她很快就掌握了知足的方法。她逐一推断出了自己小小的心理问题,而且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没过多久,她便彻底痊愈了。

正如我所说的,她的判断力很强。她很快就在家庭中找到了幸福感。终于,他们一家搬进了贾德和她梦想的房子里。我喜欢去他们家做客,从他们身上我能看到一个懂得知足的家庭是多么快乐和幸福。

感觉良好并不难。关于满足和不满,请你记住这两点:

首先,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发现能让你满意的地方,而且这会让你更开心。做到这一点你只需有满足的意愿即可。明智之人知道如果任由沮丧逆袭,那么生活便会充满失落。不过如果你下定决心去知足,那么生活就会处处精彩。你在哪里制造麻烦,麻烦就会出现在哪里。

第二,万事不得强求。驱散不满情绪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摈弃欲望,不要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当然,这就和我们的第一个方法呼应起来了,即挖掘身边的简单与美好。我认识一个人,他家人很多,但他收入不高。因为经济拮据,他买不起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让他万分痛苦。起先,他想要一部昂贵的相机,然后这种欲望越发强烈。可是他没有钱,他的家人更是负担不起,不过最终他还是把它买了下来。当相机到手后,他又想要一把动力锯,直到他得到它为止这个想法就一直在他脑中挥之不去。然后,他就必须买一张钻床。于是然后还有然后。他总是不满足自己拥有的东西,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多。而与此同时,他几乎没能给自己的家人提供一件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他更能承担得起的事物中发现快乐对他来说也许并不难。他的教育首先就错了;没有人教过他不用花钱也能获得满足的方法。只要一点点引导,他也许就能学会去欣赏环绕在我们周围的美丽与奇妙。如果他花一美元买一本吉尔伯特·怀特的《赛尔本的自然历史》,他就能发现一次简单的散步比一屋子的废物要有意义多了。

学习知足的技巧,我们便能适应环境,有效率,幸福快乐,同时还能享受到丰富多彩、更具价值的人生。

欣赏他人,熨帖自己

这个世界上,人们彼此为邻,在地铁上摩肩接踵,在高速公路上开着车你追我赶。所以厌恶这个种族以及组成它的人类对情绪平衡是极为不利的。让人惹怒了你比让一只蝙蝠停在你脑袋上要糟糕很多很多。毕竟蝙蝠总没有人多。

情绪性患者总会让你出乎意料。这世上竟然有这么多人几乎谁都讨厌。不论是他们从未谋面的总统还是他们但愿永不相见的邻居,都无一例外。他们从来不称赞他人,对所有人都恶语相向。他们的不成熟让他们自我隔绝。然而他们还是要在这充满人的世界上生活。他们与别人的合作程度取决于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我有位病人晋升为了一家制造工厂的主管,手下有6000名员工。他病了。起初,他总会突然感到虚弱头晕,然后开始打冷战、呕吐。他与另一个副经理共用一个办公室,只要他在那里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过了一段时间只要一想到那间办公室他在家里也会发病。自然地,他的体重下降了。他和妻子都万分确信他得了绝症,而所剩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他这种病的根源在于他不喜欢和他在一间办公室共事的那个副经理。他说,“我见他第一面我就反感他。我讨厌他的发型,我讨厌他吹口哨的样子,我讨厌他老是以“听着”起句,一段话说完后总是一句‘你不知道吗’。”

随着提问的深入,我发现他几乎没喜欢过谁。他讨厌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而且也不说自己关心他的妻子。总之,他就是谁也不喜欢。

他开始暗示自己这些同事身上的优点,告诉自己这些人也是有可爱之处;他开始不辞劳苦地栽培这位副经理,甚至还请他喝酒。他的病情好转了,这让他倍感惊讶。

大多数人不喜欢的事物往往代表了他们对他人的厌恶。我有位病人看上去好像有很多反感的东西,所以我只让他写出其中一些即可。结果,一张打印纸的两面全给他写满了。

他列出的第一个讨厌的事物是“嚼口香糖的人”。他说:“我受不了人嚼口香糖。看到这我就气得牙痒痒。”第二个是,“我的妻子在摇椅里摇摆。她一这么做我就气得上蹿下跳。”第三个是“我的女儿弹钢琴。”之后还有很多。你可以想象得出他的这些牢骚让他的家人造了多少罪呀。

这种厌恶是幼稚的,是儿童典型的自私自我的行为。在他们的眼里其他人都是讨厌的,所以他们从来不交朋友,交了也会马上疏远。他们还将这些怪在别人身上,认为是他们不懂得交朋友,而全然不觉得错在自己(天理不容)。然后,他们被孤立了,就开始觉得委屈,为自己鸣冤。最后他们就会抑郁寡欢,产生自卑情结。于是,除了总是被他人惹怒外,他们就这样让自己的生活成了悲剧。

喜爱他人,喜爱与他人积极分享生活中的苦乐才是快乐生活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为了摆脱烦乱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分享快乐——和我们的同事、邻居、家人,才能享受快乐。

我们的社会中不存在“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如果美国所有人从今天开始彻底独立地生活,拒绝来自周围(他身边的人)的物资或服务,那么到了年底,能活下来的人不会超过百个。

主动与他人交流,融入群体,将个人视为“群体的个人”也是成熟重要的标志。

养成说好事的习惯

有一些人跟山姆一样,嘴上只挂着刺耳的评论。这些评论会毁了当下的气氛;一连串的喋喋不休就会毁了人一整天的心情。有些人却常常这样,他们通常是位居高位或社会底层的人。没地位的人觉得自己应该发点牢骚,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位居高位的人呢则觉得自己的言语应当能衬得出他们的地位,所以他们不满税收,谴责政治抗议活动。他们斥责自己手下所有的人。

人的一生中,一些简单的幽默和一次小小的鼓励绝对比尖酸刻薄的言语更有益。我认识有些工作压力巨大的主管们,他们也能像在街角跳绳的小女孩一样友好善良。他们这些人与他人相处良好,也很少进医院。

另一方面,有类巨亨型的人喜欢怒斥、唏嘘、打击别人——总之,他让自己成为了别人厌恶的对象。亲爱的读者,你不用羡慕这种,不用羡慕这头总是愤怒着咆哮抓地的公牛。你要相信他们就如同我说的一样悲惨。他奋力攀爬成功的高梯,即使到了最顶层他也不比在最底层时快乐到哪去。唯一的区别就是在最高层时他被自己的优秀蒙住了双眼,不成熟的情绪随之产生,结果他还有他身边的人脖子都开始痛了。

从起床开始就要保持好心情

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就要保持好心情。你可以看着你的丈夫或妻子,当你们两都醒来的时候,然后你说即使有点夸张也不要紧:“亲爱的,早安;你今天早上看上去气色真好。”

你还可以从窗户望出去,用你那能一直传到街尾的男中音或女高音歌唱到:“噢,多么美丽的早晨。”若外面正在下雨,你也可以开心地说,“啊,真是一场及时雨。给土壤带来了甘露。”

当然了,这听上去有点傻,不过它们真的有效。将你的思绪从泥泞中拯救出来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说一些让人开心的话,能有一个好玩的故事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你越是擅长开玩笑,越喜欢祝福他人,你就能越快摆脱沮丧低落的心情和情绪性疾病。有的时候,幽默感可以让你受到欢迎。没人会喜欢一个悲观者。人们都喜欢围绕在快乐的、有幽默感的人身边。

逗家人开心

在家庭聚会时能逗笑大家对家庭生活是尤为重要的。不要因为你个人,孩子或肠胃不畅的原因,就让家庭聚餐变成了互吐苦水,互相指责和警告的场合。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你的心情影响到你的家人,结果他们都不想多说一句了。在许多家庭里每天都会回响着难听的话语,它们会导致日后糟糕的生活。

幽默感是常识的附加品。它分不同的等级也有很多种类。实际上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培养幽默感。

我们镇子上有位牧师,他就像干枯的杏子一样毫无幽默感和生机。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聊天。不过他慢慢克服了这些弱点:每天他都会读一篇故事并记下来。第二天他就会将这个故事跟他遇见的人说。每天他都会这么做。通常,听故事的人也会讲一个故事给他听。于是他听到一个故事就记下来,渐渐地不管何时他总有故事可说。最后他成为了远近驰名的会说故事的牧师。每个人都喜欢看到他。

乐观让痛苦化为灰烬

很多人都是在逆境中染上情绪性疾病的。他们所拥有的一瞬间便化为了灰烬,于是他们迷茫着,不知所归。灾难的伤害之外还有沮丧和自卑感。被逆境打倒的人内里都是不成熟的,他们自私又自利。当他人临近死亡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自己会有哪些损失。

一个可怜的女人性格自私,十分自我。她在丈夫死后就崩溃了,于是她任性要求她的儿子退学回家与她做伴。“不这样的话,这里就剩我一个人了!我不能一个人!我必须得让谁陪着我!”她没真正为自己死去的丈夫感到难过,就算儿子的生活也将会毁在她的手中,她也无动于衷。

你还记得威廉姆吧——生活之王——我们在第八章里提到过的?当他的妻子死于一场恶性肠道疾病时,得了同一种病的他术后却痊愈了。没有哪对夫妻能像威廉姆夫妇那样,彼此紧紧执手相伴,感激着对方的不离不弃。

他冷静地接受了妻子的死讯。他静静地沉思了几分钟。接着用一种直接而赞扬的语调,他开始叙述着自己的妻子生前是个多么优秀善良的人。但这之后他就再也没提到过她。他从来不哀叹自己被独留在了世间。当他出院回家后,家里也只剩他一个人。但他对此只字未提,他也没说过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已没有他妻子的存在了。

当我去他家拜访他时,他还是一如既往。他还是那么乐观,还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从未表现出他现在的生活有何不同,是否空虚。很快他就出门转悠起来,和老朋友谈天说地(每个人都是他的朋友)——很显然,他的生活依然轻松。

几年之后我在办公室外的街上偶遇了他,“呀,您好,医生,”他说,“你看上去好像要赶去某个地方。”

“不是的,”我回道,“没什么急事,习惯而已。我要去看一个病人,其他人都不愿意接近她——一个自从她丈夫四个月前去世后就一直卧床不起的女人。”接着我说很少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处理生活的逆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