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互动交流活跃演讲现场的气氛(第6页)
在演讲中,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可以引起听众的重视,尤其集中注意力。人们对于问题总是很敏感的。对于问题的答案更是急于想知道。
一般来说,发问在演讲语言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亦然。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所以,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力量。
美国著名人权领导人弗雷德里克o道格拉斯在纽约州国庆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也大量运用反问来增加语言的力度。如:“我还要为奴隶制度是不正当的进行辩证吗?对于共和党人,这难道还是问题吗?难道还要通过逻辑和论证的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难道这个问题还要作为极难解决的问题,而不得不运用令人怀疑且艰涩难懂的正义原则来解决吗?”
用反问还可以有效地掀起演讲高潮。演讲高潮是演讲者思想感情的爆发点,常常表现为高亢的语调和强烈的语势。因此,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采用反问连用,这样可以很好地掀起演讲高潮。
2,反诘
反诘有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
在一次关于“孝道”的演讲中,一位青年以《我们也有老的时候》为题,在演讲中他对听众大声说:“今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请允许我冒昧地反问各位一句:’你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了吗?你把你的一片孝心奉献给为人父母者了吗?‘”
这里,由于演讲者抓住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又连续使用了一种反问句式,因此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极为容易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唤起了听众心理上的反省,因而营造出一种促人反躬自省的严肃的反思气氛来。
一般说来,反诘句多带有强化感情的因素,所以使用时,注意不要一味用居高临下的口吻去谴责什么,而要像上述演讲者那样,用一种“提醒”人们扪心自问的方式即可。
3,设问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它之所以被广泛用于演讲,是因为它能够调节演讲时的气氛,唤起听众听讲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提醒和强调的目的,激发听众共同思考问题,从而使演讲者牢牢掌握住演讲的主动权。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曰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演讲以“问题的提起”小标题开篇,毛泽东采用设问的手法,接连提出7个问题:“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接着,毛泽东对上述问题一一讲述。
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开篇7个设问,是全篇演讲的着眼点,是“论持久战”演讲内容高屋建令瓦的提炼。这7个问题紧扣现实,抓得准确,提得尖锐,因此能够促使听众积极思考。
11。用对比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能使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某大学邀请一位老教授做关于演讲技巧的报告,当时校园里正同时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老教授走上讲台,发现台下虽有空位,但走廊上却站着不少学生,可见这是心中犹豫不决的听众,他决定要争取这部分人。他放弃了原来的开场白,这样讲道:
同学们,今天首先是你们鼓舞了我,你们放弃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来这里听我演讲,这说明你们严肃地做了选择。在说的与唱的之间,一般人选择唱的,而你们却选择了说的;在年轻小伙子、姑娘和老头子之间,一般人选择小伙子和姑娘,而你们却选择了我这半老头子。这说明你们认定说的比唱的好听,老头子比年轻人更有魅力,这使我产生了一种返老还童之感。
开场白后报告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走廊里的人挤进了座位,后面的人又挤进了走廊。
老教授先把说与唱、年轻人与老头子对比,再把一般人与听众在二者之间的选择做对比,既褒扬了听众,又巧妙地展示了自己的睿智,引起了听众的重视,使双方心理相容,产生共鸣。
在演讲中,用对比的方式来唤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可以突出演讲主旨的倾向性,引起听众对演讲信息的高度重视,从而与演讲者产生心理的交融。
鲁迅先生在结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演讲》时说:“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美术界观察所得几点意见。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彳七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说着,他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慢慢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幅病态丑陋的月份牌。顿时全场大笑。
鲁迅先生借助恰到好处的道具表演,与结束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幽默。不仅使演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而且使听众在笑声中进一步品味先生演讲的深意。
演讲中恰当地运用对比修辞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演讲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伟大同渺小”等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在题为《迈上成功的巅峰》演讲中,作者是这样说的:
某市,有一个年轻人失恋,想不开,跑到一幢高楼的天台上,要跳楼自杀,下面围观者,人山人海,此事惊动了警察。他们爬上天台要接近他时,他说:“你们过来,我就跳下去!”就这样,相互僵持着。此时,楼下有位先生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大声喊:“暧!你要跳就快点跳!跳完了,我还要去买菜!”
是啊,跳完了,他还要去买菜。人啊,为什么这么冷酷无情?为什么这么缺情少爱?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故事讲的是1912年,英国一艘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的大洋上与冰山相撞。两小时后,客轮就要沉没,乘客史密斯夫人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快超载的救生艇,勉却不能再上去。眼睁睁看着即将生离死别的骨肉,她绝望地痛哭起来:“我是她们的妈妈呀!”就在这时,坐在救生艇上的一位女士站了起来,决意换回史密斯夫人。她像回家一样走回“泰坦尼克号”,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于是,全世界在那一刻静场,几分钟后,“泰坦尼克号”沉没,1503人丧生,其中有那位女士,当时。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孩子不能没有妈妈!”这是一种什么爱?这是一种人性的爱,崇高的爱,伟大的爱!这种爱,只有人类才有,女人才有,母亲才有。
试问那位要去买菜的先生,当你看了该电影后,该作何感想呢?
在上面的演讲中,作者十分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对比这一修辞方法,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矛盾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