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适应环境快速融入周围的世界(第3页)
也许像刘伶瘾头这么大的人并不多见,但是生活中养成某种瘾的人则非常多。提到成瘾,人们一般会联想到饮酒、抽烟、服用安眠药、赌博、吸毒等等。其实此外许多偏好,如钓鱼、下棋、打球、各类"发烧友",都属于成瘾的范畴。那么什么是成瘾呢?
所谓成瘾性,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常常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的抽烟为例来说明。香烟是一种特定刺激物,人类发现通过它可以获得欣快、愉悦和满足,于是一再抽它,从而形成对香烟的依赖,也就是对香烟的成瘾。由于抽烟行为的一再重复,一定数量的香烟所带来的欣快和愉悦感就降低了,这就需要增加抽烟的次数来获得相同的满足,于是就出现欣快和愉悦的强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的烟瘾越来越大了";对于有酒瘾的人,则是"这个人的酒量越来越大了"等等。这也是某些成瘾性迟早会将人拖入绝境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抽烟喝酒等瘾是生理性的,而赌博、偷窃等瘾是心理性的。其实后者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生理的某种反应,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心理性的。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15名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和15名偶而参加赌博的人,在玩吃角子老虎机后的反应。结果这两组人都因赌博时的刺激而心跳加快。但在赌博后,常赌的人心跳很快恢复了正常;而偶而参加赌博的人,心跳却很长时间才恢复正常。而当他们心跳加快时,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化学物质使参加赌博的人获得一种异常兴奋的快感。
格里菲斯认为:"由于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在赌博结束后会迅速丧失这种快感,所以需要重返赌台,以获得新的快感。"格里菲斯同时还发现,越临近赢牌,赌徒的思维能力越低,因为这时正是体内"内啡肽"分泌的高峰期。
这个科研成果有利于解释为什么有人容易成为赌徒,而有人却不容易受到影响的原因。
但是成瘾也并不都是有害的。有的偏好,如读书、体育运动,则是对人有利的,也有利于对社会做出贡献。
体育健全性格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比如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因此,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自己的性格有特殊的功效。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蓝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这些项目,都是群体的运动,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参与这些运动可以帮助你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和同伴的交往。
如果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活动。因为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比如游泳,你不亲自下水,永远不可能学会。而下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一旦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会发现学会它并不很难。其他运动也有类似特征,有的摔跤,有的容易被打倒,这些运动会使你的胆子变大,处事也会更老练。
如果你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这些项目的活动中,很锻炼人的反应速度,来了球,你必须马上接住,并在电光石火之间想出该如何反击,或者在一瞬间发挥出你的全部能力。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因而它们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
假如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是急不来的,是费时较长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你需要调节自己,把自己的力量使匀,在时间安排上达到最合理,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你可以给自己规定完成的数量,不完成不罢休,就容易养成做事有首有尾的习惯。
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比赛。在这些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参加这种锻练,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
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缺点,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这些项目让你感到你没什么了不起的,"山外有山",千万不能自负、骄傲。
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人们要发明那么多种运动了。因为不同的运动包含不同的心理特点,适合不同的人参与,对不同的人有裨益。
人口拥挤易多发心理疾病
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距离产生美。还听说过一个典故,就是:一群刺猬在一起取暖,为了暖和靠得很近,可是靠近了又互相扎得疼,只好又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些都告诉我们,个体之间如果距离太近,感到拥挤,在心理上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是因为,拥挤破坏了一个主体对领域和空间的需要,而扰乱了正常的行为。
空间的需要在动物中表现得和人类一样强烈。科学家对处于拥挤环境中的动物进行尸体解剖发现,过度拥挤对它们造成了明显的生理损害。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对处于拥挤情境中的人类所做的观察与调查研究,也证明了相同的结果。
比如一个短期的研究中,把被试置于过度拥挤的实验条件下。结果表明:(1)在一间高密度和高温的房间里,陌生人到来会遭到敌视;(2)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迹象(适用男性);(3)在模拟审讯中发出苛刻的言辞(适用于男性);(4)几乎不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5)表现出焦虑增高的迹象。
我们自己也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每天上下班坐公共汽车,当汽车上人特别挤时,人很容易精神紧张。在拥挤的人群中,你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要提防扒手,要小心被人踩到脚,可能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这些都让你很难放松。而当汽车上人很少时,你则放松得多,有座位不说,还可以浏览窗外的街景。
我们居住的地方人口的密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比小城镇的人更粗野,缺乏体谅和教养。
城市居民还比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次数与种类,要比郊区少得多。他们不像乡下人那样乐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说话,在危难时,他们也不太愿意帮助别人。比如在大城市里总有骇人听闻的凶杀案的报道,在案中,路人或邻居总是避免卷入,甚至不会在一定距离之外或自己的家里向警察报案。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你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扰,不受别人的监督,不用提防别人。你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这样的状态当然很放松。而周围的人如果过多,则使你无法实现这些要求。
因此,人口的高密度下,人们为了保持心灵上的这种空间和自由,只能由冷漠来排斥他人,使他人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你经常能从别人那里感受到一种"离我远一点"、"别想干涉我"等等暗示。这使得人情显得冷漠。
人口密度与人类的异常行为也有关联。犯罪学家的研究证明,犯罪率与人口密度往往成正比。城市中心的犯罪率始终比郊外高。同样,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区,经常发生故意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心理疾病与人口密度相关也显得并不奇怪。在城市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最高,当转向人口密度较稀薄的郊外,心理疾病发生率逐渐下降。过度拥挤还与死亡率也高度相关。有个研究调查了某个国家的监狱体系和精神病院,证明死亡率随人口的增长而上升,随着人口的减少而下降。
环境颜色影响情绪及健康
每当我们仰头看着湛蓝的天空,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蓝色是多么的令人宁静、令人神清气爽啊!我们能够想象天空要是红色的会怎么样呢?想一想,每天头上顶着鲜红的天空,我们的心情会怎样吧!那恐怕我们要经常充满激情,甚至躁动了。我们不能不赞叹上帝的安排是多么巧妙、合理。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着白云,是多么美的图画!还有绿色的树木。据科学家研究发现,绿色是令眼睛比较放松的颜色,对视力比较有好处。也许因为这样,上帝把树木的颜色大多设为绿色,让我们经常可以看得赏心悦目,疏解眼睛的疲劳。而鲜花大多是红色、黄色、白色等五彩斑斓,那些或鲜艳或素淡的颜色,对世界形成了美妙的点缀,使我们感到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
总之,我们每个人--除了色盲,恐怕都不会对颜色麻木不仁。不同的颜色会给我们不同的心情,这是每个人都体会到的。比如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心情和个性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颜色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多的,还比如不同色调的画作和摄影作品,会使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心情。还有,房间里墙壁刷上不同的颜色,也让我们感觉不同。
总之,这些都说明,颜色具有影响人情绪的特性。有的时候,这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国外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有人提出把桥涂成天蓝色,结果自杀的人就显著减少了。后来人们又把桥涂成了粉红色,在这自杀的人就一个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