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情绪脉动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可以转移的活动很多,你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外界事物对你的吸引力来选择,如各种文体活动、与亲朋好友倾谈、阅读研究、琴棋书画等。总之将情绪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强烈撞击,减少心理创伤,也有利于情绪的及时稳定。

情绪的转移关键是要主动及时,不要让自己在消极情绪中沉溺太久,立刻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可以战胜情绪,也惟有你可以担此重任。

找陌生人发泄情绪

李先生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奇特而又有点可笑的事:

一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

"他是谁?"李先生奇怪地问。"他是我的丈夫!"李先生想,噢,她是打错电话了,就礼貌地告诉她:"你打错电话了。"

可是,这位妇女好像没听见他的话似的,继续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孩子和生病的老人,他还以为我在家里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都不让,而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会相信……"

尽管这中间李先生一再打断她的话,告诉她,他并不认识她,可她还是坚持把话说完了。

最后,她对李先生说:"您当然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已被我压了很久,现在我终于说了出来,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这个事情似乎比较可笑,其实也有辛酸的一面。这个女人因为积压了过多的不良情绪,已到了非发不可的程度。为了自己心理的健康,她只好急不择人,随便找人发泄一气了。还好,李先生的倾听让她暂时得到了情绪的缓解。这个妇女是让人同情的。如果她不及时地发泄,也许会出现精神错乱甚至更可怕的恶果。

实际上,生活中的许多灾祸,不就是在情绪无法得到正常宣泄的情况下,而采取了失去理智的疯狂举动么?而这种疯狂举动成了这个人唯一的发泄渠道。这种情况是需要我们尽力避免的。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并不多。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下去、克制下去,而不能让它发泄出来。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情绪和意愿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这种能量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释放出去,它自身不会丝毫地减少。就好像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只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打个比方,情绪就像大水,你不让它发出去,就像往水库里蓄水,只能是越涨越高,在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压力。要想它不外流,就必然要在心理上高筑堤坝,而这势必使人在心理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和窒息。如果这股暗流到一定程度,就要冲破心理的堤坝,使人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疏导,而不是堵塞。因为堵塞只能是暂时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失控,就更严重了。

心理学家在霍桑工厂做过一个实验。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中,心理学家耐心地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当然合理的宣泄有两个要点,一是宣泄情绪,二是解决问题。这就像高压锅做饭,一方面气要适当放掉,另一方面饭要做好。如果只起泄掉气的作用,那么,拿掉整个锅盖岂不是使气释放得更快?然而饭却夹生了。

在冲突过程中,不能只顾一味地"撒气",搞毫无道理的只是利己的冲突,做盲目冲突的无用功。宣泄应该是无害的,最好还是建设性的。一有怒气就大动肝火,一有痛苦就大哭大嚎,一有冲动就蛮干一通,并不是真正的宣泄,因为它反而激起了新的不良情绪。

宣泄中,尽量不要指责别人,而用诉苦的方式,更容易博得别人的理解。或者转移到另外一件对任何人都无害的事上,比如听音乐,做运动,自言自语,写日记,找心理医生等,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给心理一个休息的时间

比尔·盖茨曾说过:"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可见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当有人问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时,他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也许我们曾经好奇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我们一样,没有什么三头六臂,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做那么多的工作,取得那么多的成绩呢?

其实,人和人在智力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话向我们揭示了这个奥秘,那就是成功人士大多热爱他们的工作。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做喜欢的事,不容易疲劳。科学家的发现大体能证明这个结论:只是用脑不会使你疲倦。如果只讨论脑的话,那么它"在八个或者十二个小时之后,工作能量还像开始时一样地迅速和有效率"。脑部几乎是完全不会疲倦的。

那么是什么使你疲倦呢?心理治疗专家们都说,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对人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比较直观,体现为人的体力或脑力的下降,并进而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而人们对心理疲劳则了解得比较少。

心理疲劳虽然也经常在我们身上出现,但是心理学家对心理疲劳的揭示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心理疲劳常和生理疲劳掺杂在一起,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很难认识、描述清楚。

心理疲劳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思想迟缓、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更主要指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工作无聊等现象。在感知敏度方面,心理疲劳者除有与生理疲劳者共同的一般的感知敏度减弱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就是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睡意等。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对工作的厌倦。也就是说,心理疲劳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本质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比如有时候,我们做脑力劳动,做了一定时间后,就感到心烦意乱,不想再做了。但是反观自己,似乎也并不疲劳。但是一种不可知的原因让你就是不想做了。这种感觉其实是厌倦。

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特点是,做一件事如果过久,就会感到厌倦而不爱做。李开复曾说过,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是:同时把好几个科目的书摆在附近。看一科看烦了,就换另一科。这样换来换去,脑子不容易厌倦而麻木,头脑始终能保持比较活跃的状态。人脑的这个特点,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比如是否受到鼓舞。在体育比赛结束时,胜负双方本来在体力上的消耗相差无几,但是胜方却远远没有负方感觉那么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胜方为获胜和周围观众的掌声而感到自豪,受到鼓舞,情绪激昂,所以感觉不到心理疲劳,就连体力疲劳也似乎恢复了。负方则不然,他们感到懊丧,感到来自观众、教练和亲朋好友的压力,无精打采,比赛中的疲劳就向他们袭来。

焦虑有时也会让我们心理疲劳。比如,做一项工作时,非常担心做不好它。这种担心的情绪如果总来骚扰你,会使你在情绪上浪费大量能量,从而感到非常疲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