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心为本修身多基(第7页)
据说有一个英国人,生来就没有手和脚,竟能如常人一般。一个人因为好奇心的驱使,特地去拜访他,看他怎样行动,怎样吃东西。谁知那个英国人睿智的思想、动人的谈吐,竟叫那个客人听了十分惊异,完全忘掉了他是个残疾人。
因为特殊缺陷与困难的刺激,并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世界上真正能发现自己,把自己最好最大的能量发挥出来的人并不多见。有些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身体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15.严于律己,勿忘德责
原文: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宜忍。
译文: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尽量宽恕,而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却不可轻易宽恕;当自己的贫困和屈辱应该尽量忍让,而别人的贫困和屈辱就不应该看着不管。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做人的真谛。人都愿意和宽厚者作朋友。因此,洪应明的“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极其有价值的箴言。
也许昨天,也许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本不应受到这种伤害,于是你把它深深地埋藏在记忆里。但是,我们要知道世上如你一样受到伤害的人有很多,我们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我们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甚至出于好意也会伤害他人。朋友背叛我们,父母责骂我们,爱人离开我们……总之,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
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怨恨,一种是宽恕。
怨恨是我们对受到深深的无辜伤害的自然反应,这种情绪来得很快。女人希望她的前夫与他的新妻子倒霉;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怨恨都是一种郁积着的邪恶,它窒息着快乐,危害我们的健康。它对怨恨者的伤害比怨恨更大。为我们自己的缘故,必须消除怨恨。
消除怨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宽恕。宽恕必须承受被伤害的事实,要经过从“怨恨对方”到“我认了”的情绪转折,最后认识到不宽恕的坏处,从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原谅对方。
宽恕是一种能力,一种控制伤害继续扩大的能力。
宽恕不只是慈悲,也是修养。
生活中,宽恕可以产生奇迹,宽恕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宽恕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黑暗道路。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天真烂漫的16岁少女爱伦的故事。她的生母遗弃了她,这让她非常气愤,她常常问自己为什么生母不抚养自己呢?后来,她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发现他们很年轻,十分贫穷,而且还没有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而已。
这时,爱伦的一个女友怀孕了,后来又因为害怕把婴儿打掉了。爱伦帮助她的女友渡过了难关。渐渐地,她懂得了,在这种环境下,这么做是对的。她开始理解自己生母当时的处境了——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只得送给别人,否则就会饿死。爱伦的同情心使她的愤怒情绪渐渐平息,她原谅了自己的生母,并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坚强有用的人的价值。
爱伦的做法是可爱的、明智的,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也正是我们人类固有的非凡的创造行为得以实现的时候,我们既治愈了创伤,又创造了一个摆脱过去痛苦的新起点。
宽容,是一种风度;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气质。悠悠岁月,茫茫人海,谁能保证不犯一点点的错误呢?抛弃怨恨,选择宽恕吧,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一片新天地。
16.居安思危,处变不惊
原文: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译文:败落往往肇始于兴旺的时候;而新的生机往往就存在于萧条之中。因此君子在平安的时候应该冷静地考察是否有危机的存在,而在事情恶化的时候则应当坚忍不拔,以图再次成功。
苏洵在《管仲论》中说:“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善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也就是说未来的幸福与灾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所作所为。
我们出世为业,应该具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通过来龙而把握去脉。即使在最后时刻,也不会放过一线希望。
有一则故事曾在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中广为传诵。这个故事有着一个极其动听的名字,叫做“黄金距离三英寸”。
达比和他叔叔一起到遥远的美国西部去淘金,他们不停地挖掘,几个星期后,终于惊喜地发现了金灿灿的矿石。于是,他们悄悄将矿井掩盖起来,回到家乡的威廉堡,筹集大笔资金购买采矿设备。
不久,淘金的事业便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当采掘的首批矿石运往冶炼厂时,专家们断定,他们遇到的可能是美国西部罗拉地区藏量最大的金矿之一。达比仅仅只用了几车矿石,便很快将所有的投资全部收回。
让达比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正当他们的希望在不断膨胀的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金矿的矿脉突然消失!尽管他们继续拼命地钻探,试图重新找到金矿石,但一切终归徒劳,好像上帝有意要和达比开一个巨大的玩笑,让他的美梦成为泡影。万般无奈之际,他们不得不忍痛放弃了几乎要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富豪的矿井。
接着,他们将全套机器设备卖给了当地一个收购废旧品的商人,带着满腹遗憾回到了家乡威廉堡。
就在他们刚刚离开后的几天里,收废品的商人突发奇想,决计去那口废弃的矿井碰碰运气,为此,他还专门请来一名采矿工程师。只做了一番简单的测算,工程师便指出,前一轮工程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业主不熟悉金矿的断层线。考察结果表明,更大的矿脉距离达比停止钻探的地方只有三英寸!
故事的结果是,达比终其一生只是一名收入仅够养家的小农场主,而这位从事废品收购的小商人,终于成为西部巨富。
世上的很多“不可能”都是一种考验人的表象,只有大胆的“尝试”才可以改变它。当我们已经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再考虑与做这件事无关的问题,不要让功利心和由此引出的担忧干扰你的行动。
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不会再考虑成功或者失败。没有了成败的忧虑,人就自然变得轻松自如。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天欲福人,必先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你会救;天裕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你会受。
译文:当上天要赐福给人的时候,总是先有意为难你一下,所以,有了难处不必担忧,就看你能不能自救;当上天要降祸给人的时候,总是先给你点好处来骄纵你一下,所以,遇到了好事不必窃喜,就看你是如何消受它的。
荀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世界上有无数人受着烦恼的压迫,为了摆脱这个使人心灵沉重、压力重重的恶魔,许多人竟然成了醉汉和烟鬼,甚至出卖了他们的生命。
美国的一个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捕杀了当地所有的狼、豹等动物。那些鹿没了天敌,生活十分安逸,整天除了吃就是睡,体质逐渐下降,很容易就死于一些小病。这正是“死于安乐”啊!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又引进了鹿的天敌,这些鹿为了摆脱猎食,不得不整天奔跑,逐渐又恢复了原先的体能。
人类的苦难部分产生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了错误的估计。忧虑就像不停往下滴的水,而那不停往下滴的忧虑,通常会使人心神不定。走不出忧虑,就走不近成功。
在一次火灾中,一个小男孩被烧成重伤,虽然经过医院全力抢救,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的下半身还是没有任何知觉。医生悄悄地告诉他的妈妈,这孩子以后只能靠轮椅度日了。